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

老王賣瓜,只能自賣自誇?

最近上了二個系列課,第一個系列是由親子天下主辦的「2009國際閱讀教育論壇」,議程包括主題為「圖書館動起來」的演講,由新加坡國家圖書館與大家分享新加坡推動閱讀的經驗;以及主題為「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」紀錄片分享,並且由ETS山本敏晴藉吐瓦魯面臨的問題,來突顯地球暖化將造成的危機。另一個系列課程是「第一屆國家出版獎書展暨專題演講」, 四場演講包括「本土圖畫書與文化公民養成」的演講,以及《黃金天下》《Happy 與Bingo—兩隻小熊的成長故事》《玉井芒果的秘密》三件政府出版品的介紹、導讀。

自己離開校園已經有一段時間,再參加這種在大型階梯教室的課,真是讓我又覺新鮮又覺感嘆!演講或活動辦得可大可小果然事在人為,出版社也可以做得這麼專業,對我來說可是新鮮了,建築空間裡高科技的硬體設備也讓我嘆為觀止,所有一切只讓人自嘆生不逢時。話說回來,正因如此,自己能抽空回頭上課,一定要給自己留點東西下來,也和沒機會去的人分享。

二個場子都去過後,我和朋友聊起來,還多了一絲無奈。

朋友不解。

我這麼說吧!不管是做書的、賣書的、看書的、教書的,大家共同目標都是讓大家愛讀書。大家愛讀書,才有人做書、賣書、看書,教書的也可以進入更高的層級,像曾志朗教授所說的,「可以開出對人類未來社會開出更好的處方籤」。

而我看到的情形是,私人的民間企業把「推銷多讀事」這件事,辦得是有聲有色。公司有策略、有方法的逐年進行。從學校及老師下手,把閱讀的種子埋進土裡(儘管我認為閱讀的根基還是在家庭,但學校的確是比較容易啟始操作的場域)。在場子裡,風風光光表揚了默默耕耘、樹人有成的老師們;每個參與者都獲得一份參加獎,一份閱讀為要的宣揚專刊,讓場子的與會者成為另一批推廣閱讀種子。 到場者要不得到裡子,要不也獲得面子。

反觀公家單位的場子,先是文文靜靜、超級低調地辦在大學圖書館裡的小小教室裡,還不說進去那間小教室還把包包寄放在外(人家育達大學圖書館都開放社區使用了)、上了電梯再左拐右彎才能到那間普通教室都有投影設備的教室。好親善、好期望眾人參與的活動啊!

再說演講本身,基本上,講演內容不走花悄綜藝風,不拍短片、不弄聲光音效,只很樸素地使用了投影機,運用讀書會般的小眾宣傳,讓「大家」知道政府出版了許多優良讀物。小家子氣的味道散佈在會場裡,我看到主事者希望更多人來榮耀這些好作品的企圖心,又看到經費、任期、或其它我不清楚的因素所設下的限制。會場裡都是熟識的人,會後大家便寒喧簽書留影了起來。

我心裡很納悶,為什麼政府單位不能像民間單位那樣推動?就算不和天下這個大集團比,新加坡推動閱讀的人,也是政府單位啊!由國家圖書館著手,進行一系列有計劃的閱讀深耕活動,一年辦過一年,一年累積一年,才有現在這樣的成果,不是嗎!

也許有人會說,二個場子本來就是針對不同人來著的。閱讀論壇是辦給看書人的;國家出版獎演講是辦給做書人的。不過,閱讀論壇的第二場,性質上也像是《Tuvalu》影片的導讀演講。用心的做法,就把活動設計成給看書人的活動,讓訊息被更多人知道,讓書的價值不需要限制在有主動動機的人才能擁有的窠臼裡。如果便宜行事一點的話,辦得小小的,讓做書人有發表的機會。其它一切就看書本身的造化了。

活動怎麼會設計成這樣?答案絕對不是因為政府出版品不如坊間、或NGO的作品。

也許事實太過殘酷,在資訊爆炸的年代,沒有包裝沒有行銷,就沒有出頭的一天。如果沒有展翅翱遊天際的鴻志,就只能當顧影自憐的鴿子了。老王的瓜若真的好,為什麼就只能自賣自誇,而不能登廣告上CF向賣家大力推銷售呢!

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

新加坡如何「READ! Singapore」

課程名稱:《Read ! Singapore
課程時間:2009-12-04
課程主講:高麗連,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管理局閱讀推廣處處長
課程主辦: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

上課之前,差不多是洪蘭女士痛批台大生啃雞排上課事件的前後,親子天下推出了「閱讀力」專刊。那時,我心裡其實很排斥看這本雜誌的。對我來說,閱讀這件事是關乎個人的,每本書可以給每個人心裡不同的成長,這種事實在不需要用指標來評斷。閱讀力三個字讀起來實在太功利,就像談教育的人處處談競爭力時,往往是帶著主觀的想法認為孩子該如何被鞭策、得到什麼成就才稱為好。不過,我抱著見世面的心情,還是報名了這門課。怎麼說,畢竟這是個鼓勵大家來讀書的活動,而且他山之石遠從新加坡而來,多聽聽人家的經驗贏過自己閉門造車。

<天下辦活動不馬虎>

到了會場,可真驚覺自己是進大觀園的劉姥姥了。天下辦事情,果然不簡單!場地豪華不說,每個參會者還有二本雜誌贈閱。雖然說以天下的發行量,要準備500、1000份公關贈書不會是難事,在不景氣的這個時候這麼大手筆也是得花不少成本的。後來想想,現在台灣還能這樣大氣的出版社已經所餘不多了吧。接著開場的影片也頗震撼人心,也許是場地的音響奇佳,我可是被開場影片給逼出了眼淚。真的不誇張,那個時候,要是有人在前面喊著「衝!衝!衝!」,恐怕我也會跟著站起來搖旗吶喊!不過還好,在場都是寫書或愛書的文人,大家可沒這麼俗氣彷彿要搞革命了,只是先把與會人的心裡點起一把火,更希望這些火可以回校去繼續延燒。是這樣沒錯,與會的男女老少,應該是老師居多的。

<新加坡經驗一:硬體最佳化>

主講的高麗連女士也是個衝勁十足,很能當火車頭的人。在場中他分享在新加坡推動「讀書」的各種作法。高女士說起他還擔任圖書館長時,便努力促成硬體最佳化,讓讀者方便借還書(借書5分鐘,還書24小時)。不過硬體達成目標後,閱讀風氣的提昇卻很緩慢。於是,高女士決定從軟體下手,利用讀書會與導讀,讓更多人覺得讀書是有趣的,也慢慢能主動找書來讀。

<新加坡經驗二:選書>

有句話說,沒有不愛讀書的人,只有不愛讀的書。這是說只要挑對書,就能讓各種人讀起來有感覺,進而愛上讀書。在圖書館工作數十年的高女士,自然深諳此道,所以在推動閱讀的路上,每年訂定主題包括:回顧歷史(2005)、looking in looking out(2006)、情相繫心相連(2007)、Home and Away(2008)、人生有蔑天地寬dream and choices(2009)。在主題之下由四個選書小組討論會,選出適合的8本推薦書及8篇短篇小說,同時入選的短篇小說還翻譯成新加坡通行的四種語文(英文、中文、馬來文、淡米爾文),並發行單冊隨行書,以供推廣。

高女士還分享了2009年中文選讀短篇中文小說《赤壁》的緣故。她說到,她希望能吸引online game的玩家也來讀書,所以選了這篇短小說,之後便與遊戲廠商洽談合作,辦了導讀會。在導讀現場,不少資深玩家到場分享赤壁之戰的歷史背景與讀後感想,讓玩家知道在每個遊戲的背後,其實有著許多刻劃人心的故事。

其實,只要故事能和讀者的日常生活或過往經驗產生共鳴,在讀者的腦海中,文字描繪的世界就能與真實世界相互激盪,而腦海裡曾經的靈光一閃,就能在讀者心裡埋下翻閱下一個故事的動力。我想,這是鼓勵大家閱讀小說等文學作品,而不只是工具書的主要原因。當然,這也是選書與導讀時的重要課題。

<新加坡經驗三:讀書會>

硬體準備好、書也選好,接下便是找人來讀了。高女士介紹了在新加坡幾個讀書會。一般提起讀書會,不是氣質翩翩的文藝青年男女的聚會,再不然就是學識淵博的學者智者的休閒活動。高女士介紹的讀書會,可大大破了這個格。在新加坡最有名的讀書會,是德士讀書會,也就是計程車司機讀書會。這群參加了高女士提供夜宵的導讀會後,有15人成立了讀書會,之後一直持續讀書至今,在許多場合或時機也成了媒體最愛報導的團體之一。其次還包括美容業者讀書會,醫療人員讀書會等。讀書會的成立,秉棄了讀書人的刻板印象,而從有閒的一般人開始。能吸引人讀的書,是不會只感動有某些生命背景的人的。

在會場裡聽著高女士分享德士讀書會的成立經過,我想起高中時看的電影,是哈里遜福特演的《新龍鳳配》。故事裡的愛情故事在此不綴述,電影故事裡最感動我的,是女主角賽賓娜的爸爸。在賽賓娜得知自己感情被人玩弄,決定遠走巴黎時,她的父親拿出了一筆為數不小的錢,塞到賽賓娜手中。他說,「我為了能有很多時間看書,決定擔任這位大老闆的司機。平時接送他上下班,不需要開車時,就在車上看書。....」為了能有很多時間看書,選擇了司機這個行業,多麼棒的選擇啊!追求自由的運將先生們可是臥虎藏龍的。

<新加坡經驗四:promo不可少>

推廣閱讀,少不了學校這個推手。就像今年親子天下也選出「優良典範教師」,還在豪華的舞台上公開表揚,既為老師們的努力鼓掌喝彩,也讓更多人貢獻己力起而效法。在新加坡經驗裡另一個推廣方式,是舉行大型活動。比如馬拉松閱讀--連續6整天144小時,由安排好的名人、長官在特定場所說故事給任何人聽。這樣的說故事接力,可以吸引到幾個連聽144小時故事的人不是重點,重點在於製造話題性,讓媒體參與散布閱讀推廣的點子,讓更多人重視關於「閱讀」的議題,並且產生想法與行動。

我自己對於「閱讀才能提昇競爭力」這件事,並不是頂在意的。但能和許多人分享故事以及故事給人的感動,是件有意思的事,那可以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,減弱人在冷漠社會裡的孤立感。前不久HBO又再重播《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》,有機會的人可以看看這部描寫參加讀書會的人們,如何因為讀書會的激盪改變了自己看事情的角度、做決定的方向。相信看了片子或原著,也會對讀書會改觀的!


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

大水淹了珊瑚島Tuvalu

課程名稱:《Tuvalu》
課程時間:2009-12-04
課程主講:山本敏晴Earth the Spaceship, ETS
課程主辦:親子天下

《Tuvalu》是山本敏晴拍的紀錄片,他用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貫穿整個片子,把小朋友個人的想望,家庭對孩子的重要性,島民的生活與價值體系,地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的問題,全都串在一起。乍看之下,《Tuvalu》是一支紀錄紀錄片,說著太平洋小島上樂天知命的孩子的夢想,片子後四分之一才開始談論全球性的環境問題--暖化、水資源污染、垃圾。

山本先生是個醫生,從30歲加入無國界醫生組織以後,一直維持著半年在日本工作賺錢、半年到世界各戰地懸壺濟世的生活。在他的自我介紹裡,他去過70多個國家,也看到了獅子國、阿富汗、伊拉克等國內的戰爭,也知道了那是各國為了爭奪鑽石、天然氣及石油所引起的。在戰事不斷的現實下,山本先生明白,以他醫生之力所能救的人,所能在堂地建設的醫療軟硬體系,都像蓋在冰上的屋一般不牢靠。

也許是我愛哭吧,那一天我又哭了。我覺得我是被那浩大聲勢下了最後一根稻草,而那個時候,導演把許多人「你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?」的答案串剪在一起,許多人,或老或少,答案都是家庭(家族、family)。

整個場子裡,我都想著,山本先生是因為先到了Tuvalu,愛上這裡的人,問及了他們最重要的事是什麼,然後發現地球暖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足以摧毀這群上帝子民的夢想,所以拍片撰書幫助他們?或是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(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,IPCC)公佈了研究預測,認為2100年海平面將上升18-59公分。而藉時Tuvalu將成為另一個亞特蘭堤斯被海水淹沒。這時觸動了山本先生的心弦,而開始了這個旅程,本質是愛人的山本先生也未Tuvalu做紀錄,也希望這些紀錄能感動他人。

催生電影的動力為何?也許不那麼重要。
那些孩子的笑一樣感人,海域的藍一樣動人,真誠心也一樣讓人嚮往。
這也算是繼《不願面對的真相》之後,另一種提醒大家的作法。

全球環境尺度之大,很不容易讓人有切膚或及時感。對啦,就像電影裡那個日本女生說的:「很不真實。」所以才需要很多人、用很多不同的方法,不斷的提醒大家。我自己覺得目前為止,看到人人減少個人碳足跡最有成效的,應該去年底油價大漲時吧!油價一桶100多元時,我都亂八卦說,搞不好油價大漲是高爾他們和石油輸出國們玩的一個大招也說不定。



Tuvalu真的很漂亮。
連「1000個死前都要去的地方」製作單位都選上這裡了
然而,在山本先生的片子裡沒有看到大潮來時的情形,這支片子把它呈現出來了。大潮來時田和牲畜都淹在海水裡,受災人的無奈全都寫在臉上。看了山本先生裡幸福的吐魯瓦人,也要看看這些把一切交給主的吐魯瓦人。


文字裡的漁人的搏鬥

課程名稱:漁鄉漁情-談畢爾‧羅逖的《冰島漁夫》
課程時間:2009-12-02
課程主講:蔡秀枝,台大外文系教授
課程主辦:長榮海事博物館

唸書的時候,我在花蓮住了4年,做了好幾份和海有關的報告。有段時間為了報告,幾乎是不畏風雨地每週跑一次太平洋岸。雖不曾真的跑了船、當了漁人,卻也在心裡埋下對海的孺慕之情。

之後讀了的廖鴻基的《討海人》、李香秀導的《南方澳海洋紀事》,也在南方澳認識了一對曾經擔任20鏢旗魚船的船長及其夫人,那些漁人在船上與海搏鬥時的內心交戰、與海共生存的家庭生活,都成了腦海裡鮮活的印象。自己難免感嘆,就要不惑了啊,這種時候才和海有了真實的連結與關係。海洋給我的印象,不再只是白浪、沙灘、椰子樹的風景明信片照,也不是各色生魚片、炒魷蒸蟹炸蝦煨湯的海鮮大餐。

這一天,蔡老師給我們介紹了海洋文學鉅作--法國作家Pierre Loti的《冰島漁夫》。關於《冰島漁夫》在海洋文學上的地位,Loti的文風特色,故事內容呈現的漁家生活、漁人價值觀、人與海唇齒相依的關係、人對海的愛恨交織,蔡老師用了一張張投影片,夾雜著實景照片、繪畫圖像、或文本中摘要的篇章,為我們一一說明著。

我記得自己偷偷擦了眼淚。但現在已經想不起來為何了。
只記得是蔡老師講到老小二位寡女守著空屋、等著不可能等到的人時,那一段。

不過,聽完課心情是很好的。上一回上文學課是將近20年前了吧,我把手指頭一根一根扳著。除了自己平時啃書,有人引導是很不錯的,就像有和其他人團討讀後心得一樣,總是讓自己收穫加倍。那天下午,南方澳的老船長,還有似乎自己也認識的海湧伯,都到了我的心裡,和Brittany的漁人堯恩見了個面,三個人惺惺相惜的抱了抱,臉上都掛著一種只有他們才懂的眼神和笑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