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名稱:漁鄉漁情-談畢爾‧羅逖的《冰島漁夫》
課程時間:2009-12-02
課程主講:蔡秀枝,台大外文系教授
課程主辦:長榮海事博物館
唸書的時候,我在花蓮住了4年,做了好幾份和海有關的報告。有段時間為了報告,幾乎是不畏風雨地每週跑一次太平洋岸。雖不曾真的跑了船、當了漁人,卻也在心裡埋下對海的孺慕之情。
之後讀了的廖鴻基的《討海人》、李香秀導的《南方澳海洋紀事》,也在南方澳認識了一對曾經擔任20鏢旗魚船的船長及其夫人,那些漁人在船上與海搏鬥時的內心交戰、與海共生存的家庭生活,都成了腦海裡鮮活的印象。自己難免感嘆,就要不惑了啊,這種時候才和海有了真實的連結與關係。海洋給我的印象,不再只是白浪、沙灘、椰子樹的風景明信片照,也不是各色生魚片、炒魷蒸蟹炸蝦煨湯的海鮮大餐。
這一天,蔡老師給我們介紹了海洋文學鉅作--法國作家Pierre Loti的《冰島漁夫》。關於《冰島漁夫》在海洋文學上的地位,Loti的文風特色,故事內容呈現的漁家生活、漁人價值觀、人與海唇齒相依的關係、人對海的愛恨交織,蔡老師用了一張張投影片,夾雜著實景照片、繪畫圖像、或文本中摘要的篇章,為我們一一說明著。
我記得自己偷偷擦了眼淚。但現在已經想不起來為何了。
只記得是蔡老師講到老小二位寡女守著空屋、等著不可能等到的人時,那一段。
不過,聽完課心情是很好的。上一回上文學課是將近20年前了吧,我把手指頭一根一根扳著。除了自己平時啃書,有人引導是很不錯的,就像有和其他人團討讀後心得一樣,總是讓自己收穫加倍。那天下午,南方澳的老船長,還有似乎自己也認識的海湧伯,都到了我的心裡,和Brittany的漁人堯恩見了個面,三個人惺惺相惜的抱了抱,臉上都掛著一種只有他們才懂的眼神和笑容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