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

缺鐵性貧血_相關文章

缺鐵性貧血

缺鐵性貧血是指體內可用來製造血紅蛋白的貯存鐵已被用盡,紅細胞生成障礙所致的貧血,特點是骨髓、肝、 脾及其他組織中缺乏可染色鐵,血清鐵蛋白濃度降低,血清鐵濃度和血清轉鐵蛋白飽和度亦均降低。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。

臨床表現

本病臨床表現有①原發病的臨床表現;②貧血本身引起的症狀;③由於含鐵酶活力降低致使組織與器官內呼吸障礙而引起的症狀。對前二者不再贅述。

一、上皮組織損害引起的症狀 

細胞內含鐵酶減少,是上皮變化的主要原因。

(一)口角炎與舌炎 約10-70%患者有口角炎、舌面光滑與舌乳頭萎縮,尤其老年人明顯。

(二)食道蹼 環狀軟骨後的食道蹼,是由於食道上皮受炎細胞浸潤及退行性變和角化所引起,于吞噬時出現硬塞感(Plummer-vinson綜合征)。在我國比較少見。

(三)萎縮性胃炎與胃酸缺乏

(四)皮膚與指甲變化 皮膚乾燥、角化和萎縮、毛髮易折與脫落;指甲不光整、扁平甲,反甲和灰甲。

二、神經系統方面症狀 

約15-30%患者表現神經痛(以頭痛為主),感覺異常,嚴重者可有顱內壓增高和視乳頭水腫。5-50%患者有精神、行為方面的異常,例如注意力不集中,易激動、精神遲滯和異食癖。原因是缺鐵不僅影響腦組織的氧化代謝與神經傳導,也能導致與行為有關的線粒體單胺酸氧化酶的活性降低。

三、脾腫大 

其原因與紅細胞壽命縮短有關。

治療

如果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是正常的,同時如果原有的嚴重出血已經停止,治療對一般病人的療效迅速而明顯。治療有效的最早表現是病人自覺症狀有所好轉。開始治療後短時期內網織紅細胞計數明顯升高,常於5-10天間達到高峰,平均6-8%,範圍2-16%,二周以後又降至正常範圍內,血紅蛋白常於治療開始二周後才逐漸上升。同時食欲進步,體質增強,面色好轉,各種症狀、體征逐漸減輕以至消失,血象完全恢復正常常需要二個月時間。但即使血紅蛋白已完全正常,小劑量鐵劑治療仍繼續3-6個月,以補足體內應有的鐵貯存量。

維生素C雖能促進食物中鐵的吸收,但用鐵鹽治療時並非必要。鹽酸能促進高鐵的吸收,但並不促進低鐵的吸收,故口服硫酸亞鐵時沒有必要同時服用稀鹽酸,除非病人有缺乏酸的胃腸道症狀。有報導維生素B6能提高骨髓對鐵的利用,用量為1.5mg/kg/日,分三次口服。

如果口服鐵鹽不能使貧血減輕,須考慮下列可能:①病人未按醫囑服藥;②所患貧血可能不是缺鐵性的、考慮診斷有誤;③出血未得到糾正,失血量超過了新生成的量;④同時還有炎症,感染、惡性腫瘤等疾病干擾了骨髓對鐵的利用;⑤有腹瀉或腸蠕動過速,影響了鐵的吸收;⑥所用藥片陳舊,以至在胃腸道內不能很好溶解及吸收。

(二)注射鐵劑 一般儘量用口服藥治療,僅在下列情況下才應用注射鐵劑:①腸道對鐵的吸收不良,例如胃切除或胃腸吻合術後、慢性腹瀉、脂肪痢等;②胃腸道疾病可由於口服鐵劑後症狀加重,例如消化性潰瘍,潰瘍性結腸炎、節段性結腸炎、胃切除後胃腸功能紊亂及妊娠時持續嘔吐等;③口服鐵劑雖經減量而仍有嚴重胃腸道反應。

常用的鐵注射劑有右旋糖酐鐵及山梨醇枸櫞酸鐵。這兩種製劑各含鐵50mg/ml。給鐵的總劑量應準確計算,不應超量,以免引起急性鐵中毒。計算方法:每提高血紅蛋白10g/L(1g/dl),需用右旋糖酐鐵或山梨醇枸櫞酸鐵300mg,如果擬達到血紅蛋白150g/L(15g/dl)及補充貯存鐵500mg計算,鐵的總劑量(mg)=300×(15-病人的血紅蛋白g/dl)+500。首次給藥量為50mg,如無不良反應,第二日可增至100mg,如仍無不良反應,以後每日100mg,直至總劑量給完。給藥途徑是深部位肌肉注射。右旋醣酐鐵還可稀釋後作靜脈滴注,但易發生過敏反應,不宜推廣。

約有5%的病人注射鐵劑後可發生局部疼痛,頭痛、發熱、蕁麻疹等。右旋糖酐鐵靜脈注射後反應多而嚴重。

(三)輔助治療 加強營養,增加含鐵豐富的食品。血紅蛋白低於50g/L(5g/dl)時可輸血或紅細胞懸液;若有心功能不全時,宜多次少量輸血,且速度要慢,以防引起不良後果。


洗腎患者的貧血



沒有留言: